膀胱腫脹通常由尿潴留、膀胱炎、前列腺增生、神經源性膀胱或膀胱結石等原因引起。早期表現為下腹墜脹感,嚴重時可伴隨排尿困難或血尿。

尿潴留是膀胱無法排空尿液的常見原因,可能與前列腺肥大或尿道狹窄有關。患者會出現排尿費力、尿流變細等癥狀。輕度情況下可通過熱敷下腹部緩解,嚴重時需導尿治療。
膀胱炎多由細菌感染導致,典型癥狀包括尿頻、尿急和排尿灼痛。大腸桿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治療需根據尿培養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頭孢克肟等,同時建議多飲水沖刷尿道。

男性前列腺增生會壓迫尿道引發排尿障礙,表現為夜尿增多、尿線分叉。藥物選擇包括坦索羅辛等α受體阻滯劑和非那雄胺等5α還原酶抑制劑。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考慮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
神經源性膀胱常見于糖尿病或脊髓損傷患者,因神經傳導異常導致膀胱收縮無力。可能出現尿失禁與尿潴留交替現象。需進行尿動力學檢查,治療可采用間歇導尿配合M受體阻滯劑如托特羅定。
膀胱結石在排尿時可能引發突然尿流中斷,B超檢查可明確診斷。小于6毫米的結石可通過多飲水促進排出,較大結石需采用鈥激光碎石術。長期結石刺激可能增加膀胱癌變風險。

當出現持續48小時以上無法自主排尿、肉眼血尿或發熱伴腰疼時,應立即急診處理。老年患者突發膀胱腫脹需優先排除急性尿潴留,避免膀胱過度膨脹造成不可逆損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