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切除手術通常適用于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惡性腫瘤或嚴重產后出血等疾病。手術決策需綜合評估患者年齡、癥狀嚴重程度及生育需求,由專業(yè)醫(yī)生判斷。

1、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當肌瘤體積過大導致壓迫癥狀,如尿頻、便秘或嚴重經期出血引發(fā)貧血時,可能需手術切除。多發(fā)性肌瘤或肌瘤生長迅速懷疑惡變傾向也是手術指征。藥物治療無效或患者無生育需求時,醫(yī)生會建議子宮全切或次全切除術。
2、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若出現(xiàn)頑固性盆腔疼痛、卵巢巧克力囊腫或病灶侵犯直腸膀胱等器官,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合并深部浸潤型內異癥或反復復發(fā)者,子宮切除能有效緩解癥狀。但需注意該手術可能影響卵巢血供,需個體化評估卵巢去留。
3、子宮腺肌病
子宮腺肌病表現(xiàn)為進行性加重的痛經和經量過多,當藥物治療無效或子宮均勻增大如孕12周以上時,切除子宮是根治性方案。合并嚴重貧血或生活質量顯著下降的患者,手術可消除病灶但會喪失生育功能,需充分溝通后實施。

4、惡性腫瘤
子宮內膜癌、宮頸癌或子宮肉瘤等惡性腫瘤需根據(jù)分期決定手術范圍。早期患者行全子宮加雙附件切除,晚期可能聯(lián)合淋巴結清掃。手術是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術后常需輔助放化療。宮頸癌保留生育功能需嚴格符合指征。
5、產科急癥
胎盤植入、子宮破裂或不可控的產后出血可能危及生命,緊急子宮切除是挽救措施。前置胎盤合并植入者剖宮產時出血量超過2000ml或保守治療失敗時需果斷手術。此類情況以搶救生命為首要目標,需多學科團隊協(xié)作處理。

子宮切除術后需關注盆底功能鍛煉,預防臟器脫垂和尿失禁。飲食應增加優(yōu)質蛋白和鐵元素攝入,糾正術前貧血狀態(tài)。術后6周內避免提重物和性生活,定期復查評估激素水平。保留卵巢者仍需監(jiān)測卵巢功能,全切患者可能需激素替代治療。心理疏導有助于適應生理變化,必要時可加入患者互助組織獲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