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指長期過量飲酒導致的肝臟炎癥性病變,屬于酒精性肝病的一種類型,主要表現為肝細胞脂肪變性、炎癥反應及肝纖維化。

1、發病機制
酒精在肝臟代謝過程中產生乙醛等毒性物質,直接損傷肝細胞線粒體功能,抑制脂肪酸氧化,導致甘油三酯在肝細胞內異常蓄積。同時酒精代謝消耗大量輔酶,干擾脂蛋白合成與分泌,加重脂肪沉積。長期炎癥刺激可激活肝星狀細胞,促進膠原纖維沉積。
2、臨床表現
早期多表現為右上腹隱痛、乏力、食欲減退等非特異性癥狀,部分患者出現肝區壓痛。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黃疸、蜘蛛痣、肝掌等體征。實驗室檢查常見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輕度升高,γ-谷氨酰轉肽酶顯著增高,超聲顯示肝臟回聲增強。
3、診斷標準
需結合飲酒史、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綜合判斷。每日飲酒量男性超過40克乙醇、女性超過20克乙醇持續5年以上,影像學提示脂肪肝合并血清轉氨酶升高,排除病毒性肝炎等其他肝病后即可確診。肝活檢可見肝細胞氣球樣變、Mallory小體形成等特征性改變。

4、并發癥風險
未及時干預可能發展為肝硬化,出現門靜脈高壓、腹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嚴重并發癥。部分患者可能進展為肝細胞癌。合并感染、肝腎綜合征等可導致病情急劇惡化。
5、治療原則
絕對戒酒是治療核心,營養支持需保證每日每公斤體重1.2-1.5克蛋白質攝入。藥物可選用多烯磷脂酰膽堿修復肝細胞膜,甘草酸制劑抗炎保肝,必要時使用糖皮質激素。終末期患者需考慮肝移植。

患者應建立終身戒酒意識,每日攝入優質蛋白如魚肉、豆制品,補充B族維生素。建議進行有氧運動控制體重,定期監測肝功能、肝臟彈性檢測及甲胎蛋白。合并糖尿病或高脂血癥者需同步控制代謝指標,避免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等肝毒性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