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濕疹與慢性濕疹在病程、癥狀表現及治療策略上存在顯著差異。急性濕疹多由接觸性過敏原、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微生物感染、免疫異常反應、精神壓力等因素誘發,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伴滲出;慢性濕疹常由急性濕疹遷延不愈轉化而來,特征為皮膚增厚、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治療上急性期側重抗炎止癢,慢性期需兼顧皮膚修復。

1、病程差異:
急性濕疹起病急驟,病程通常短于6周,皮損進展迅速;慢性濕疹病程超過6周,呈現反復發作特點。前者常見于首次接觸強刺激物后48小時內發作,后者多因長期搔抓或治療不當導致皮膚結構重塑。
2、癥狀特征:
急性濕疹以劇烈瘙癢、邊界不清的紅斑為基礎,伴隨密集針尖大小丘疹和水皰,破潰后出現漿液性滲出;慢性濕疹表現為皮膚干燥脫屑、苔蘚樣變,可見明顯抓痕和色素沉著斑塊,瘙癢呈陣發性加劇。

3、病理機制:
急性濕疹與IgE介導的I型變態反應密切相關,組胺釋放導致血管擴張;慢性濕疹主要涉及Th2細胞持續活化,真皮膠原纖維增生。兩者均存在表皮屏障蛋白如絲聚蛋白表達下降,但慢性期角質形成細胞增殖更顯著。
4、治療原則:
急性期首選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地奈德、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控制炎癥,配合硼酸溶液濕敷;慢性期需長期使用潤膚劑含尿素、神經酰胺,中效激素如糠酸莫米松與紫外線療法聯合應用。
5、護理要點:
急性期避免搔抓和熱水燙洗,穿著純棉透氣衣物;慢性期注重皮膚保濕修復,沐浴后3分鐘內涂抹保濕霜。兩者均需排查過敏原,慢性患者可進行斑貼試驗明確致敏物質。

濕疹患者需建立個性化護理方案,急性期限制海鮮、辛辣食物攝入,慢性期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適度進行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緩解壓力性瘙癢。日常選用pH5.5弱酸性清潔產品,臥室濕度建議維持在50%-60%。頑固性濕疹需定期復診評估,必要時進行皮膚鏡或病理活檢排除其他皮膚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