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2024年6月,聯合國宣布2025年為“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中國科學報》2025.01.08)。站在量子力學誕生百年的歷史節點上回望,不難發現,量子這一微觀世界的科學理論早已悄然改變人類文明的進程。如今,量子科學更是逐步從實驗室的理論研究逐步走向實際應用,重塑著人類對量子技術的認知邊界。
我國正處于量子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關鍵時期,循著“四個面向”的指引,科技與產業深度交融、同頻共振,源頭創新蓬勃涌動,前沿成果加速落地,越來越多的創新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作為國產量子科技新興企業,國器傳感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突破,在SERF原子磁強計及堿金屬原子氣室技術方面取得重要成就,逐步讓量子精密測量技術從實驗成果變為產業界紅利,不僅打破了行業技術壁壘,更為推動國產量子儀表的產業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工藝突圍 深深扎根量子科技關鍵技術
SERF原子磁強計作為量子傳感領域的重要技術,以高靈敏度、非低溫操作及生物兼容性等特點,在生物醫學成像、工業無損檢測等多個領域表現出巨大潛力。然而,其研發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技術挑戰,通過對關鍵技術的層層剖析,國器傳感不斷精進技術,針對研發難題進行逐個擊破。

通過采用先進的制造工藝和材料,成功將探頭尺寸縮小至3.8cm3,支持穿戴式醫療設備的使用。同時,國器傳感還研發了多通道陣列式傳感系統,在靈敏度達到10 fT/Hz1/2的情況下保持高度一致性,適用于腦磁圖高密度布點,為生物醫學成像等領域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解決方案。
產學研協同創新 搶占量子科技發展先機
面對量子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國器傳感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攜手開展產學研合作。雙方依托各自的技術優勢與資源積累,共同致力于SERF原子磁強計技術的創新與成果轉化。

此外,雙方還共同推動了SERF原子磁強計在生物醫學成像、工業無損檢測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在高校理論突破+企業工程化能力的協同作用下,通過聯合研發和技術攻關,成功開發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子傳感產品,為我國量子科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克難攻堅 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生態裂變
在堅持走自主研發的道路上,國器傳感在量子技術的產業化過程中,真正面向市場與用戶需求,探索技術與成本的平衡點,持續開展核心部件、關鍵技術的研發迭代,不斷提升產品的技術指標與用戶體驗,全力拓展應用場景,擴大市場規模。國器傳感在堿金屬原子氣室工藝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尤其是通過微米級玻殼加工技術和精密的制造工藝,不僅提升了SERF原子磁強計的整體性能,更為我國在量子儀表領域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從公開數據來看,搭載國器傳感核心部件的零磁醫療設備,已累計與26家醫院達成戰略合作,采集超10萬例臨床數據。近期,國器傳感更是成功通過ISO三體系認證,在產品質量、環境管理和職業健康安全領域的綜合實力獲得國際標準認可,為企業長久而高質量的發展再添硬核背書。

結語:
從實驗室奔向生產線,多項成果落地是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有力體現。這期間的種種突破,不僅是我國量子科技關鍵技術自主化努力的結果,更是落實總書記“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重要指示的生動實踐。隨著政府與各界的有效協同以及市場需求的不斷釋放,相信國器傳感將繼續深耕量子科技領域,深化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生產,為我國量子科技行業的繁榮與發展貢獻更多力量。期待以國器傳感為窗口,預見中國量子產業不可估量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