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溶血一般無須常規檢查,但母親為O型血且父親為非O型血時建議篩查。ABO溶血的發生與母嬰血型不合有關,主要風險因素包括母親O型血且胎兒非O型血、既往有ABO溶血病史、孕期存在胎盤異常、胎兒紅細胞抗原表達強、母體存在免疫異常。
1、母親O型血且胎兒非O型血
當母親為O型血而胎兒遺傳父親A型或B型血時,母體可能產生抗A或抗B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導致溶血。此類情況需在孕晚期通過抗體效價檢測評估風險,若效價明顯升高可考慮新生兒出生后監測黃疸程度。
2、既往有ABO溶血病史
曾分娩過ABO溶血患兒的孕婦再次妊娠時復發概率較高。建議在孕16-20周開始定期檢測抗體效價,必要時進行胎兒大腦中動脈血流監測,提前準備新生兒換血治療預案。
3、孕期存在胎盤異常
胎盤絨毛膜血管病變或胎盤早剝等情況可能增加胎兒紅細胞進入母體的概率,從而誘發抗體產生。這類孕婦即使血型組合風險低,也需加強胎兒超聲監測和溶血相關指標檢查。
4、胎兒紅細胞抗原表達強
部分胎兒紅細胞表面A/B抗原表達較強,更易與母體抗體結合引發溶血。可通過臍帶血穿刺檢測胎兒血型和抗原強度,但該操作屬于侵入性檢查,需嚴格評估適應癥。
5、母體存在免疫異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接受過輸血治療的孕婦,體內可能存在異常抗體。除常規ABO血型檢測外,還需進行不規則抗體篩查,排除其他血型系統導致的溶血風險。
對于無高危因素的孕婦,常規產檢無須進行ABO溶血專項檢查。若新生兒出生后出現進展迅速的黃疸、貧血等癥狀,應及時檢測血紅蛋白、膽紅素水平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哺乳期母親可繼續母乳喂養,但需密切觀察嬰兒反應。日常注意記錄嬰兒皮膚黃染范圍、精神狀態及喂養情況,避免陽光直射導致膽紅素腦病風險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