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長馬牙通常表現為牙齦上出現白色或黃白色米粒狀凸起,多由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囊腫引起。馬牙并非真正牙齒,一般無須特殊處理,主要癥狀包括牙齦局部硬結、無痛性隆起、偶伴輕微摩擦感,極少出現紅腫或滲液。

1、牙齦硬結
馬牙最典型表現為牙齦邊緣出現質地堅硬的白色小點,直徑約1-3毫米,觸摸時有明顯顆粒感。這種硬結由角化的口腔上皮細胞堆積形成,常見于出生后2-3周的新生兒上頜牙齦處。家長需注意避免用針挑或布擦,防止黏膜損傷引發感染。
2、無痛隆起
馬牙造成的牙齦隆起通常無疼痛反應,寶寶進食與睡眠不受影響。隆起物可能單發或多發,表面光滑的半球形結構可持續數周,隨著上皮細胞自然脫落逐漸消退。若發現寶寶頻繁抓撓口腔或哭鬧拒食,需警惕鵝口瘡等其它口腔疾病。
3、摩擦不適
少數寶寶在吮吸時可能出現牙齦摩擦感,表現為哺乳時短暫停頓或輕微煩躁。這種情況多發生在馬牙位置靠近唇頰黏膜處,與衣物或奶嘴產生機械摩擦有關。建議家長哺乳前后用清潔紗布蘸溫水輕拭口腔,保持局部清潔即可緩解。

4、繼發感染
當馬牙被不當處理導致黏膜破損時,可能繼發細菌感染。表現為牙齦基底發紅、腫脹,嚴重時出現黃色膿性分泌物。此時需就醫排除皰疹性齦口炎,醫生可能開具生理鹽水沖洗或紅霉素軟膏等局部抗感染處理。
5、鑒別診斷
馬牙需與新生兒萌牙、鵝口瘡等疾病區分。萌牙多在出生后6個月出現,伴有流涎和啃咬行為;鵝口瘡則表現為口腔黏膜白色乳凝塊樣斑膜,強行擦拭后可見充血創面。家長若發現寶寶口腔癥狀持續超過1個月或伴隨發熱,應及時就診兒科或口腔科。

保持寶寶口腔清潔是護理馬牙的關鍵,哺乳后可用無菌棉球蘸取溫開水輕柔清潔牙齦。避免傳統習俗中挑破馬牙的做法,防止引發敗血癥等嚴重并發癥。日常注意觀察寶寶精神狀態與進食情況,若出現拒奶、發熱或口腔異味,需警惕繼發感染可能。母乳喂養的母親應保持乳頭衛生,人工喂養者需定期消毒奶瓶奶嘴,減少病原微生物接觸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