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糜爛通常指外陰皮膚或黏膜出現紅腫、潰瘍或破損,可能由感染、過敏或慢性刺激引起。常見原因包括陰道炎、接觸性皮炎、外陰營養不良等,表現為瘙癢、疼痛或異常分泌物。
細菌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或滴蟲性陰道炎可能導致外陰黏膜充血糜爛。白色念珠菌感染常伴隨豆渣樣分泌物,需通過分泌物檢測確診。治療以抗感染藥物為主,如克霉唑栓、甲硝唑片等。
接觸衛生巾、洗滌劑或避孕套等致敏物質可能引發接觸性皮炎。表現為邊界清晰的紅斑、丘疹伴劇烈瘙癢。需避免接觸過敏原,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軟膏緩解癥狀。
過度搔抓、緊身衣物摩擦或不當剃毛可能造成外陰皮膚破損。長期騎自行車等運動也可能導致局部壓迫性損傷。建議穿著純棉內褲并保持外陰清潔干燥。
外陰硬化性苔蘚等慢性皮膚病晚期可能出現黏膜萎縮糜爛。特征為瓷白色斑塊伴性交疼痛,需皮膚活檢確診。治療需聯合糖皮質激素和免疫調節劑。
外陰上皮內瘤變或鱗癌早期可能表現為經久不愈的糜爛面。伴隨異常出血或硬結時需及時活檢排除惡變。確診后需根據分期選擇激光消融或廣泛切除術。
日常需選擇透氣棉質內褲,避免使用堿性洗劑清洗外陰。飲食宜補充維生素A、E增強黏膜修復能力,如胡蘿卜、堅果等。出現持續潰爛、出血或伴隨發熱時,應立即就診婦科進行分泌物培養、HPV檢測等檢查。急性期可每日用溫水坐浴2次,每次10分鐘以促進創面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