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主要表現為皮膚瘙癢、黃疸、尿色加深等癥狀,嚴重時可伴發脂肪瀉或凝血功能障礙。典型表現包括瘙癢以四肢及軀干為主、膽汁酸水平升高、肝功能異常。

1、皮膚瘙癢: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最突出的癥狀是皮膚瘙癢,多始于手掌和足底,逐漸蔓延至四肢及軀干,夜間加重。瘙癢與膽汁酸沉積刺激皮膚神經末梢有關,抓撓后無皮疹出現,區別于過敏性皮膚病。約80%患者以瘙癢為首發癥狀,孕晚期妊娠28周后尤為明顯。
2、黃疸表現:
約10%-25%患者出現輕度黃疸,表現為皮膚和鞏膜黃染,通常在瘙癢發生后1-4周出現。黃疸程度與血清總膽紅素水平相關,多數不超過85.5μmol/L,屬于肝細胞性黃疸。尿液顏色加深呈茶色,糞便顏色可能變淺。
3、實驗室異常:

血清總膽汁酸TBA水平≥10μmol/L是診斷核心指標,常伴有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輕度至中度升高。堿性磷酸酶ALP可升高至正常值2-10倍,γ-谷氨酰轉移酶GGT可能正常或輕度增高。這些指標異常反映肝細胞損傷和膽汁排泄障礙。
4、消化道癥狀:
部分患者出現脂肪瀉,因膽汁酸缺乏導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油膩惡臭。嚴重病例可能伴有維生素K吸收不良,引發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增加產后出血風險。消化道癥狀通常在膽汁酸水平>40μmol/L時顯現。
5、胎兒并發癥:
母體膽汁酸可通過胎盤導致胎兒窘迫,表現為胎動減少、胎心率異常。膽汁酸水平>40μmol/L時,早產、羊水糞染、新生兒窒息風險顯著增加。極少數情況下可能發生無法預測的突發胎死宮內,多與膽汁酸水平驟升相關。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需定期監測膽汁酸和肝功能指標,孕34周后建議每周胎心監護。飲食選擇低脂易消化食物,如燕麥、南瓜、蘋果等,避免油炸食品。每日補充維生素K可改善凝血功能,適當散步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但需避免過度勞累。出現胎動異常或瘙癢急劇加重時應立即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