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潰瘍病是指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或降段的慢性潰瘍性病變,屬于消化性潰瘍的常見類型。該病主要與胃酸-胃蛋白酶對黏膜的消化作用增強、黏膜防御機制減弱有關,典型表現為周期性上腹痛,進食后可緩解。

十二指腸潰瘍病的發生主要有五個原因。胃酸分泌過多是核心因素,胃竇部G細胞增生或壁細胞敏感度增高均可導致胃酸過量。幽門螺桿菌感染約占90%病例,該菌可破壞黏膜屏障并刺激胃泌素分泌。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修復能力。吸煙會減少十二指腸血流并延緩潰瘍愈合。精神壓力過大會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增加胃酸分泌。
典型癥狀表現為中上腹饑餓樣疼痛,多在餐后2-3小時發作,進食或服用抑酸劑可緩解。夜間痛醒是特征性表現,可能伴隨反酸、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疾病進展期可能出現黑便、嘔血等上消化道出血征象,嚴重者可發生穿孔導致劇烈腹痛。

診斷需結合胃鏡檢查直接觀察潰瘍形態,同時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碳13呼氣試驗或快速尿素酶試驗可明確感染狀態。對于出血病例,急診胃鏡既能確診又可實施止血治療。
治療采用綜合方案。根除幽門螺桿菌需使用鉍劑四聯療法,包含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和膠體鉍劑。抑酸治療首選奧美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療程4-8周。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可促進潰瘍愈合。出血病例需內鏡下止血,包括注射腎上腺素、電凝或鈦夾封閉。反復出血或穿孔需外科手術干預。

預防需注意規律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過度飲酒。停用非必要非甾體抗炎藥,必須使用時需聯用胃黏膜保護劑。保持情緒穩定和充足睡眠有助于減少復發。完成治療后應復查胃鏡確認愈合,幽門螺桿菌陽性者需復查根除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