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一般需要打營養針,主要用于改善營養不良、維持機體代謝需求。營養支持方式主要有腸內營養、腸外營養、口服營養補充、個體化營養方案、營養狀態監測。

1、腸內營養
腸內營養是通過鼻飼管或胃造瘺管直接向胃腸輸送營養液的方式。適用于胃腸功能部分保留的患者,可提供均衡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常用營養制劑包括短肽型、整蛋白型等,需根據消化吸收能力選擇。腸內營養有助于維持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減少感染風險。
2、腸外營養
腸外營養是通過靜脈途徑輸注營養液,適用于胃腸功能嚴重障礙或完全梗阻的患者。營養液包含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劑及微量元素,需嚴格無菌配置。長期使用需監測肝功能、電解質等指標,避免導管相關感染或代謝并發癥。
3、口服營養補充
對于尚能經口進食但攝入不足的患者,可采用高能量高蛋白營養粉劑或液體補充劑。這類產品通常含有乳清蛋白、中鏈甘油三酯等易吸收成分,能快速補充熱量缺口。需少量多次服用,避免加重胃腸負擔。

4、個體化營養方案
需根據患者腫瘤分期、治療階段、代謝特點制定方案。化療期間需增加蛋白質攝入對抗分解代謝,術后早期以低渣流質為主。合并糖尿病需控制糖類比例,惡液質患者需提高熱量密度。動態調整才能滿足不同時期的營養需求。
5、營養狀態監測
定期評估體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標,結合人體成分分析。營養支持期間需觀察消化道耐受性,及時調整輸注速度和配方。出現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時應暫緩喂養,必要時改用其他支持方式。

胃癌患者營養管理需貫穿治療全程,建議在營養師指導下制定計劃。治療期間可嘗試少量多餐,選擇易消化的魚肉、蛋羹等優質蛋白。適當活動有助于改善食欲,但要避免空腹運動。出現持續嘔吐或體重驟降時需及時復診調整方案,營養支持需與抗腫瘤治療同步進行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