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可通過肛門指檢、結腸傳輸試驗、排糞造影、結腸鏡檢查、肛門直腸測壓等方式明確病因。長期排便困難可能與飲食結構失衡、腸道菌群紊亂、盆底肌功能障礙、腸易激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因素有關。

1、肛門指檢:初步判斷是否存在肛裂、痔瘡或直腸腫物,操作簡單無創,適合作為首選篩查手段。醫生通過觸診評估肛門括約肌張力及直腸下端情況,檢查時間約1-2分鐘。
2、結腸傳輸試驗:口服標記物后拍攝腹部X光片,追蹤標記物在結腸內的移動速度。該方法能準確區分慢傳輸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檢查周期通常持續3-5天。
3、排糞造影:采用X線或磁共振動態觀察排便過程,可發現直腸前突、直腸黏膜脫垂等結構異常。檢查需向直腸注入造影劑,模擬排便動作時進行影像記錄。
4、結腸鏡檢查:直觀觀察結腸黏膜狀態,排除腫瘤、炎癥性腸病等器質性疾病。檢查前需進行腸道清潔準備,過程中可同時進行活檢或息肉切除。
5、肛門直腸測壓:通過導管傳感器測量肛門直腸壓力變化,評估盆底肌協調性和直腸感覺功能。該檢查對診斷肛門痙攣和直腸感覺遲鈍具有特異性。

調整飲食結構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每日推薦食用燕麥、火龍果、奇亞籽等富含纖維的食物。保持每日30分鐘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建立定時排便習慣。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乳果糖、聚乙二醇或益生菌制劑,避免長期依賴刺激性瀉藥。癥狀持續超過3個月或伴隨體重下降、便血時需及時消化科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