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收縮不好主要表現為產后出血量多、持續時間長、子宮質地柔軟且宮底上升,可能伴有頭暈、乏力等貧血癥狀。子宮收縮乏力通常由產程延長、多胎妊娠、羊水過多、胎盤殘留、凝血功能障礙等因素引起。

1、產后出血
子宮收縮不良最直接的表現為產后出血量異常增多,正常產后24小時內出血量通常不超過500毫升。若出血量明顯超過該范圍且呈持續性,需警惕子宮收縮乏力。出血可能為鮮紅色或暗紅色,伴有血塊排出。此時產婦可能出現面色蒼白、脈搏增快等失血體征,需立即采取宮縮劑治療或壓迫止血措施。
2、子宮觸診異常
通過腹部觸診可發現子宮體柔軟無張力,宮底高度超過臍水平或下降緩慢。正常情況下產后子宮應呈球形硬如橡皮,宮底每日下降1-2橫指。若觸診時子宮輪廓不清、按壓后有血塊涌出,提示宮縮力不足。這種情況常見于巨大兒分娩或急產產婦,可能需進行子宮按摩或藥物促宮縮處理。
3、惡露異常
產后惡露量多、持續時間延長超過6周是宮縮乏力的典型表現。正常惡露應在產后3周左右轉為白色,若持續為鮮紅色或出現大量血性分泌物,反映子宮復舊不全。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惡露異味,提示存在感染風險。這種情況需排除胎盤胎膜殘留,必要時行超聲檢查或清宮術。

4、伴隨癥狀
長期子宮收縮不良可引發貧血相關癥狀,如頭暈目眩、活動后心悸、四肢冰冷等。嚴重者可能出現低血壓、意識模糊等失血性休克表現。部分產婦會感到持續性下腹墜痛,與子宮內積血或血塊刺激有關。這些癥狀多與宮縮劑使用不足或合并凝血異常相關,需及時補充鐵劑并糾正凝血功能。
5、超聲表現
超聲檢查可見子宮體積增大,宮腔內存在異常回聲團塊或液性暗區,提示積血或組織殘留。子宮內膜線可能顯示不規則增厚,肌層回聲不均勻。這種情況常見于胎盤植入或子宮畸形患者,可能需要介入栓塞或手術治療。超聲動態監測對評估宮縮治療效果具有重要價值。

產后應密切觀察出血量及子宮收縮情況,保持會陰清潔預防感染。建議早期哺乳刺激催產素分泌,促進子宮復舊。飲食上增加優質蛋白和鐵元素攝入,如瘦肉、動物肝臟等,避免生冷辛辣食物。適當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但出血期間需絕對臥床。若出現發熱、惡露惡臭或出血加劇,須立即就醫處理。定期復查血常規和超聲,監測子宮恢復進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