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養的寶寶出現腹瀉通常與乳糖不耐受、喂養方式不當或母親飲食有關。可通過調整母親飲食、補充乳糖酶或暫時改用低乳糖配方奶緩解癥狀,多數情況下無需藥物治療。

乳糖不耐受是母乳性腹瀉的常見原因。寶寶腸道內乳糖酶分泌不足,無法充分分解母乳中的乳糖,導致滲透性腹瀉。典型表現為黃色稀水樣便,每日排便6-8次,伴有腸鳴和排氣增多。這種情況可嘗試在哺乳前給寶寶口服乳糖酶制劑,或暫時改用部分水解配方奶粉過渡。
母親飲食中某些成分可能引發寶寶過敏反應。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雞蛋、海鮮,以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因等,其代謝產物通過母乳傳遞給嬰兒。建議母親采用飲食排除法,暫停可疑食物2-3周觀察效果,逐步建立耐受性。

喂養技術不當也會導致消化問題。哺乳時姿勢不正確可能使寶寶吸入過多空氣,哺乳間隔過短會導致前奶攝入過量。前奶中乳糖含量較高而脂肪含量低,容易引起腸道蠕動加快。建議單側哺乳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確保寶寶吃到脂肪含量高的后奶。
感染因素需引起重視。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腸道感染初期癥狀與生理性腹瀉相似,但會伴隨發熱、嘔吐、嗜睡等全身癥狀。若腹瀉持續超過48小時或出現血便、脫水表現,需及時就醫進行便常規檢查。

輕度脫水時可增加哺乳頻率補充水分,觀察尿量每天應達6-8次。口服補液鹽適用于中度脫水,按每公斤體重50-100毫升分次補充。注意保持臀部清潔,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鋅軟膏預防尿布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