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肝病可通過避免接觸疫水、加強個人防護、控制傳染源、改善衛生條件和及時治療感染者等方式預防。該病主要由血吸蟲寄生在人體肝臟門靜脈系統引起,常見于接觸疫水后感染。

避免接觸疫水是預防的關鍵措施。血吸蟲尾蚴主要存在于疫水中,應避免在血吸蟲病流行區的河流、湖泊等自然水體中游泳、洗衣或戲水。必須接觸時應穿戴防水手套、膠鞋等防護裝備。
加強個人防護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皮膚接觸疫水后立即用清水沖洗并擦干,可涂抹防護霜形成保護層。接觸疫水后45天內出現發熱、腹痛等癥狀需及時就醫排查。

控制傳染源需要管理好糞便。血吸蟲卵通過感染者糞便排出,應避免在自然水體中排便。流行區需建設無害化廁所,對糞便進行密封發酵處理,殺滅蟲卵后再用作肥料。
改善衛生條件可阻斷傳播鏈條。通過改水改廁、硬化溝渠等措施減少釘螺孳生環境。在流行區開展滅螺工作,使用氯硝柳胺等藥物殺滅中間宿主釘螺。
及時治療感染者能減少傳染源。吡喹酮是治療血吸蟲病的特效藥物,對早期感染者治愈率高。流行區居民應定期接受篩查,確診后需規范用藥并復查療效。

血吸蟲肝病流行區居民如出現長期腹瀉、肝區疼痛、腹水等癥狀,建議立即到傳染病專科醫院就診。晚期患者可能出現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等嚴重并發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