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膿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外耳道濕疹、膽脂瘤型中耳炎等原因引起。該癥狀通常表現為耳道分泌物增多、耳痛、聽力下降等,需根據具體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多因細菌或真菌感染導致,常見于游泳后耳道進水或頻繁掏耳。患者會出現耳道紅腫、黃色膿性分泌物,可能伴隨瘙癢感。治療需保持耳道干燥,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藥物,嚴重時需口服頭孢克洛。避免自行清理膿液以防損傷耳道皮膚。
2、中耳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常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通過咽鼓管侵入中耳。典型癥狀為劇烈耳痛后突發耳流膿伴聽力減退,兒童發病率較高。治療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抗生素,配合呋麻滴鼻液改善咽鼓管功能。反復發作可能需鼓膜置管術。
3、鼓膜穿孔
外傷或中耳炎可導致鼓膜破裂穿孔,表現為耳道流血性膿液、耳鳴及傳導性耳聾。小穿孔多可自愈,大穿孔需避免耳道進水以防感染,必要時行鼓膜修補術。禁用滴耳液以免藥物經穿孔進入內耳。

4、外耳道濕疹
過敏體質者易發外耳道濕疹,耳道皮膚出現丘疹、滲液,繼發感染時轉為膿性分泌物。治療需停用刺激性洗護用品,局部涂抹氫化可的松乳膏,合并感染時加用莫匹羅星軟膏。保持耳道通風干燥有助于緩解癥狀。
5、膽脂瘤型中耳炎
膽脂瘤為角化上皮堆積形成的囊性結構,破壞周圍骨質導致耳流惡臭膿液。患者多有長期中耳炎病史,CT檢查可確診。需手術清除病灶并行鼓室成形術,延遲治療可能引發腦膿腫等嚴重并發癥。

日常應注意避免用力擤鼻、防止污水入耳,出現耳流膿癥狀應及時就診耳鼻喉科。治療期間保持耳道清潔干燥,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游泳時可使用專用耳塞防護,勿用尖銳物品掏耳。兒童患者家長需定期觀察耳部情況,按醫囑完成全程藥物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