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癥通常由母嬰血型不合引起,主要涉及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的不相容反應。該疾病可能導致新生兒黃疸、貧血甚至核黃疸等嚴重后果。

ABO血型不合是最常見的誘因,多見于母親為O型血而胎兒為A型或B型血的情況。母體產生的抗A或抗B抗體會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破壞胎兒紅細胞。這類溶血癥癥狀通常較輕,表現為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的黃疸,可通過藍光照射等治療有效控制。

Rh血型不合導致的溶血癥更為嚴重,主要發生在Rh陰性母親懷有Rh陽性胎兒時。初次妊娠通常影響較小,但后續妊娠中母體產生的抗D抗體會對胎兒紅細胞造成顯著破壞。這類患兒可能出現重度貧血、肝脾腫大,甚至發生胎兒水腫。產前監測母體抗體效價和胎兒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有助于早期干預。
其他罕見誘因包括母嬰MN血型系統、Kell血型系統不合,或母親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這些情況可能引發非典型溶血過程,需要特殊抗體篩查才能確診。

對于高風險孕婦,孕期需定期檢測不規則抗體。確診新生兒溶血癥后,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采取不同措施:輕癥者通過光療和補充白蛋白治療;中重度病例可能需換血療法;極重度貧血胎兒在孕晚期可能需宮內輸血。所有患兒均應監測膽紅素水平和血紅蛋白變化,警惕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