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反復發作可通過局部藥物治療、全身免疫調節、營養補充、生活方式調整及中醫調理等方式改善。該癥狀通常與免疫異常、維生素缺乏、局部創傷、精神壓力及消化系統疾病等因素相關。

局部藥物治療是緩解疼痛和促進愈合的直接手段。臨床常用藥物包括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氨來呫諾口腔貼片以及復方氯己定含漱液,這些藥物能減輕炎癥反應并加速黏膜修復。使用前需排除藥物過敏史,并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劑型。
營養缺乏尤其是維生素B族、鐵或鋅不足是常見誘因。建議增加瘦肉、動物肝臟、深綠色蔬菜等富含維生素B12和鐵的食物攝入,必要時可補充復合維生素制劑。血清微量元素檢測有助于明確缺乏類型,避免盲目補充。

長期精神緊張會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影響口腔黏膜屏障功能。規律作息結合正念冥想、深呼吸等減壓技巧可降低復發頻率。伴有焦慮或睡眠障礙者需心理科介入評估。
消化系統疾病如胃食管反流、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誘發口腔潰瘍。若同時存在反酸、腹脹等癥狀,建議完善胃鏡檢查及呼氣試驗。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可顯著減少部分患者的潰瘍復發。
中醫認為反復性口腔潰瘍多屬"口瘡"范疇,心脾積熱或陰虛火旺是主要證型。知柏地黃丸、導赤散等經典方劑需經中醫師辨證使用,配合穴位貼敷或耳尖放血療法可能增強療效。

病程超過一個月未愈或潰瘍直徑大于1厘米者需警惕白塞病、克羅恩病等系統性疾病。伴隨生殖器潰瘍、視力下降等全身癥狀時,應盡早就診風濕免疫科進行抗體篩查和腸鏡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