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相關紅點通常表現為直徑2-10毫米的暗紅色斑疹或丘疹,主要分布于軀干、面部及四肢,可能由急性HIV感染期病毒血癥、免疫缺陷導致的皮膚機會性感染、藥物過敏反應、合并梅毒等性傳播疾病、卡波西肉瘤等五種情況引起。

1. 急性期皮疹:
HIV感染后2-4周可能出現泛發性斑丘疹,伴隨發熱、咽痛等類流感癥狀。皮疹呈玫瑰疹樣改變,壓之褪色,多持續1-3周自行消退。此時病毒載量極高,具有強傳染性,需立即進行HIV核酸檢測確診。
2. 機會性感染:
當CD4+T細胞計數低于200個/μL時,可能并發帶狀皰疹、隱球菌皮炎或傳染性軟疣。皰疹呈簇狀水皰伴疼痛,隱球菌感染表現為臍凹狀丘疹,軟疣為蠟樣光澤的半球形結節。需通過皮膚活檢明確病原體。
3. 藥物過敏:

抗逆轉錄病毒治療藥物如奈韋拉平、阿巴卡韋可能引發藥疹,表現為對稱性麻疹樣紅斑,嚴重者可出現Stevens-Johnson綜合征。用藥后4-6周為高發期,需立即停藥并更換治療方案。
4. 梅毒共感染:
二期梅毒疹可與HIV感染共存,表現為銅紅色圓形斑疹,掌跖部位特征性脫屑。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陽性,需同時進行腦脊液檢查排除神經梅毒,采用芐星青霉素聯合抗病毒治療。
5. 卡波西肉瘤:
HHV8病毒感染導致的血管內皮瘤,典型表現為紫紅色結節,常見于口腔黏膜、下肢遠端。病理檢查可見梭形細胞和血管裂隙,需聯合化療與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

艾滋病相關皮膚表現具有高度異質性,建議出現不明原因皮疹時立即檢測HIV抗體。確診患者應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抓撓破損,穿著純棉透氣衣物。飲食需保證每日90g優質蛋白攝入,補充維生素A、B族及鋅元素。適度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每周累計150分鐘以內。皮膚護理建議使用pH5.5弱酸性沐浴露,沐浴后及時涂抹含神經酰胺的保濕霜。任何新發皮疹均需在24小時內向主治醫生報告,切勿自行使用激素類藥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