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疝可通過保守治療、疝帶固定、腹腔鏡疝修補術、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傳統組織縫合術等方式治療。腹股溝疝通常由腹壁肌肉薄弱、腹內壓增高、先天性發育異常、結締組織疾病、手術史等原因引起。

1、保守治療
適用于嬰幼兒或癥狀輕微的腹股溝疝患者。通過減少劇烈運動、避免提重物、控制慢性咳嗽和便秘等措施降低腹內壓。嬰幼兒隨著腹壁肌肉發育可能自愈,需定期復查監測疝囊變化。若出現嵌頓需立即就醫。
2、疝帶固定
采用醫用疝帶對疝環口進行外部壓迫,適用于年老體弱無法耐受手術者。需在醫生指導下正確佩戴,避免局部皮膚壓迫損傷。該方法不能根治疝氣,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肌肉萎縮,僅作為臨時性處理方案。
3、腹腔鏡疝修補術
通過腹壁小切口植入補片加強腹股溝區,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適用于雙側疝或復發疝患者,術后24小時可下床活動。需注意補片排斥反應、血腫等并發癥,術后三個月內避免重體力勞動。

4、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
在腹股溝區切開5-6厘米切口,放置聚丙烯補片覆蓋缺損區域。術后復發率低于傳統手術,疼痛較輕。術后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兩周內禁止駕駛和爬樓梯,六個月后逐步恢復體育鍛煉。
5、傳統組織縫合術
將疝囊高位結扎后強行拉攏縫合周圍組織,適用于急診嵌頓疝搶救。術后臥床休息一周,易發生牽拉疼痛和復發。目前僅用于無法使用補片的特殊情況,術后需長期隨訪。

腹股溝疝患者日常應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增加腹壓的動作如用力屏氣。適度進行腹肌鍛煉增強腹壁強度,但避免仰臥起坐等劇烈運動。術后恢復期建議食用高纖維食物預防便秘,控制體重在正常范圍。出現疝囊突然增大、劇烈疼痛或嘔吐等嵌頓癥狀時須立即急診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