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發熱可通過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藥物緩解癥狀。感冒發熱通常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免疫力下降、環境溫度變化、炎癥反應等因素引起。

1、病毒感染: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狀病毒等引起,病毒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引發炎癥反應導致發熱。治療以對癥為主,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配合抗病毒口服液抑制病毒復制。保持充足休息,每日飲水1500-2000毫升。
2、細菌感染:
細菌性感冒可能由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常伴隨化膿性扁桃體炎。體溫超過38.5℃時可選用布洛芬退熱,合并細菌感染需加用阿莫西林或頭孢克洛。出現持續高熱、膿痰等癥狀需及時就醫。

3、免疫力調節:
維生素C缺乏、睡眠不足等因素會降低免疫功能。每日補充100mg維生素C,食用獼猴桃、鮮棗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保證7-8小時睡眠,避免過度勞累加重發熱癥狀。
4、物理降溫:
體溫38℃以下可采用溫水擦浴、退熱貼等物理方法。用32-34℃溫水擦拭頸部、腋窩等大血管處,每次10-15分鐘。避免使用酒精擦浴,防止皮膚過敏或酒精中毒。
5、中藥調理:
風寒型感冒可服用感冒清熱顆粒,風熱型適用雙黃連口服液。連翹、金銀花等中藥具有抗病毒作用,與西藥需間隔2小時服用。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保持飲食清淡易消化。

發熱期間建議選擇小米粥、南瓜羹等流質食物,避免劇烈運動。體溫持續3天超過39℃或出現意識模糊、抽搐等癥狀需立即急診。日常注意勤洗手、戴口罩,流感季節前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