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指數超過28或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女性腰圍超過85厘米可初步判斷為肥胖癥。肥胖癥不僅與體重相關,還與體脂分布及代謝異常有關。

一、體重指數計算:
體重指數是判斷肥胖癥的核心指標,計算公式為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體重指數在24至28之間屬于超重,超過28則達到肥胖標準。計算時需使用同一計量單位,例如體重以千克為單位、身高以米為單位。體重指數適用于普通成年人,但不適用于孕婦、運動員等特殊人群。
二、腰圍測量方法:
腹型肥胖需通過腰圍測量判斷,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或女性超過85厘米提示內臟脂肪堆積。測量時需站立狀態,用軟尺沿肚臍水平繞腹一周,保持正常呼吸末測量。腰臀比超過0.9男或0.85女也提示肥胖風險,該方法能有效識別蘋果型身材的代謝異常。

三、體脂率檢測標準:
體脂率男性超過25%、女性超過30%屬于肥胖范疇。可通過生物電阻抗分析儀或雙能X線吸收法測量,健身房體脂秤數據僅供參考。運動員等肌肉發達者可能出現體重指數假陽性,需結合體脂率判斷。皮下脂肪厚度測量也是輔助手段,但操作專業性要求較高。
四、代謝并發癥篩查:
確診肥胖癥需排查相關代謝異常,包括空腹血糖超過6.1毫摩爾每升、甘油三酯高于1.7毫摩爾每升等指標。睡眠呼吸暫停、脂肪肝等伴發癥狀也提示病理性肥胖。肥胖癥可能與胰島素抵抗、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內分泌疾病有關,通常表現為黑棘皮病、月經紊亂等癥狀。

控制每日飲食總熱量在1500-1800千卡之間,主食選擇燕麥、糙米等粗糧替代精制米面。每周進行5次以上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每次持續30-45分鐘達到微汗狀態。烹飪采用蒸煮方式避免油炸,每日保證7小時睡眠調節瘦素分泌。定期監測體重變化,出現呼吸困難或關節疼痛時需及時就醫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