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嚨旁邊長了個肉疙瘩可能由扁桃體肥大、淋巴結腫大、咽喉部囊腫、乳頭狀瘤、脂肪瘤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藥物消炎、手術切除、激光治療、穿刺引流、觀察隨訪等方式處理。

1、扁桃體肥大:
長期反復炎癥刺激導致扁桃體淋巴組織增生,表現為咽部異物感或吞咽不適。生理性肥大多見于兒童,病理性常伴發化膿性扁桃體炎。生理期建議淡鹽水漱口,病理性需口服阿莫西林、頭孢克肟等抗生素,反復發作需考慮扁桃體切除術。
2、淋巴結腫大:
口腔或咽喉感染引發下頜角淋巴結反應性增生,質地較硬可推動。可能與齲齒、牙齦炎有關,常伴隨壓痛和低熱。急性期需治療原發病灶,慢性腫大超過2cm需活檢排除結核或淋巴瘤,藥物可選羅紅霉素、左氧氟沙星。

3、咽喉部囊腫:
黏液腺導管阻塞形成潴留性囊腫,多見于會厭谷或梨狀窩。表面光滑呈半透明,可能影響發聲。小型囊腫無需處理,直徑超1cm需支撐喉鏡下囊腫揭蓋術或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后需禁聲3天。
4、乳頭狀瘤:
HPV病毒感染導致上皮乳頭狀增生,好發于懸雍垂根部。表現為菜花狀突起,可能伴發聲音嘶啞。確診需病理活檢,治療采用喉顯微手術聯合干擾素局部注射,復發率約30%。
5、脂肪瘤:
咽部黏膜下脂肪組織異常堆積形成,生長緩慢質地柔軟。與高脂飲食、代謝紊亂相關,通常無自覺癥狀。體積較小者定期觀察,影響呼吸時需經口入路脂肪瘤摘除術,術后需控制體重。

日常需保持口腔衛生,每日用生理鹽水或復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3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增加獼猴桃、雪梨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攝入;出現持續增大、出血、疼痛等癥狀應立即就診耳鼻喉科,電子喉鏡檢查可明確病變性質。頸部超聲能鑒別實性與囊性腫物,增強CT有助于判斷腫瘤與周圍血管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