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洞流膿可通過局部消毒、外用抗生素藥膏、避免刺激等方式處理。耳洞流膿通常由細菌感染、異物刺激、護理不當等原因引起。

細菌感染是耳洞流膿最常見的原因。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等病原體可通過未消毒的穿孔工具或日常接觸侵入傷口。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伴黃色膿性分泌物。建議使用碘伏溶液每日消毒兩次,配合莫匹羅星軟膏等外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異物刺激可能導致局部免疫反應。新打耳洞時金屬耳釘中的鎳離子可能引發接觸性皮炎,劣質耳釘表面毛刺會造成機械性損傷。需立即更換為醫用鈦鋼或純金耳釘,并用生理鹽水沖洗創面。
護理不當會延緩傷口愈合。頻繁觸摸耳釘、游泳時接觸污水、使用酒精過度刺激等行為均可能破壞皮膚屏障。恢復期應保持耳部干燥清潔,睡眠時避免壓迫,可使用無菌棉簽輕柔清理分泌物。

若出現持續發熱、淋巴結腫大或膿液呈綠色伴惡臭,可能提示銅綠假單胞菌等特殊感染,需及時就醫進行細菌培養。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風險人群出現耳洞感染時應盡早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