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丙肝主要通過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和母嬰垂直傳播三種途徑傳染。預防丙肝傳染需針對性阻斷傳播鏈,采取綜合防護措施。

血液傳播是丙肝最主要的傳播方式。避免共用注射器、針頭或其他穿刺工具,紋身、穿耳洞等操作需選擇正規機構并使用一次性器具。醫療機構需嚴格執行醫療器械消毒規范,輸血前必須進行丙肝病毒篩查。日常生活中不與感染者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可能接觸血液的個人用品。
性接觸傳播風險雖低于乙肝,但仍需重視。建議固定性伴侶并使用安全套,特別是存在黏膜損傷或性病感染時風險更高。男男性行為者、多性伴侶人群應定期進行丙肝抗體檢測。

母嬰傳播概率約為5%-10%。丙肝病毒陽性的孕婦應避免羊膜穿刺等侵入性操作,分娩方式選擇剖宮產并不能降低傳播風險。目前尚無針對丙肝的母嬰阻斷疫苗,新生兒需在出生后檢測丙肝病毒RNA。
特殊職業暴露后的應急處理至關重要。醫務人員發生針刺傷等職業暴露后,應立即擠出傷口血液,用流動水沖洗并用碘伏消毒。暴露源為丙肝陽性時,需在24小時內檢測自身抗體,并在暴露后2-8周復查病毒RNA。

早期篩查是預防傳播的重要環節。建議靜脈吸毒者、1993年前接受輸血者、血液透析患者、艾滋病感染者等高危人群定期檢測。確診感染者應避免飲酒,及時接受抗病毒治療,目前直接抗病毒藥物治愈率超過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