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一般無須藥物治療,嚴重時可遵醫囑使用茵梔黃顆粒、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苯巴比妥片等藥物。新生兒黃疸主要與膽紅素代謝異常有關,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類,需根據血清膽紅素值決定干預措施。

一、藥物
1、茵梔黃顆粒
茵梔黃顆粒為中成藥,含茵陳、梔子等成分,可促進膽紅素排泄。適用于母乳性黃疸或輕度病理性黃疸患兒,使用期間需監測大便性狀,部分患兒可能出現腹瀉。須在醫生指導下按療程服用,不可自行增減劑量。
2、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
該益生菌制劑可調節腸道菌群,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適用于伴隨消化不良的黃疸患兒,與退黃藥物聯用可增強療效。需用溫水沖服,避免與抗生素同服,儲存時注意避光防潮。
3、苯巴比妥片
作為肝酶誘導劑,能增強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加速膽紅素代謝。主要用于溶血性黃疸等重癥病例,需嚴格把控用藥指征。長期使用可能影響神經系統發育,必須由新生兒科醫生評估后使用。

4、白蛋白注射液
靜脈輸注白蛋白可結合游離膽紅素,預防膽紅素腦病。適用于早產兒或血清膽紅素超過換血閾值的患兒,需住院在監護下使用。輸注前后需監測肝功能及電解質水平。
5、免疫球蛋白
靜脈用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Rh溶血性黃疸,通過阻斷抗體減輕溶血。治療期間需密切觀察有無發熱、皮疹等不良反應,用藥后48小時內需復查膽紅素水平。

新生兒黃疸護理需保證每日哺乳8-12次促進排便,適當曬太陽時注意保護眼睛和生殖器。病理性黃疸患兒應定期監測經皮膽紅素值,若出現嗜睡、拒奶等表現需立即就醫。母乳喂養母親應避免進食蠶豆等可能誘發溶血的食物,保持充足休息有助于改善乳汁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