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有白色附著物可能由牙菌斑、牙結石、釉質脫礦、氟斑牙、齲齒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口腔清潔、專業潔治、再礦化治療、牙齒修復等方式處理。

1、牙菌斑
牙菌斑是牙齒表面黏附的細菌生物膜,主要由食物殘渣和唾液蛋白形成。未及時清除的牙菌斑會逐漸礦化變硬,呈現白色或淡黃色。日常使用含氟牙膏刷牙、配合牙線清潔牙縫能有效控制。若長期積累可能引發牙齦炎,表現為牙齦紅腫,需通過超聲波潔治清除。
2、牙結石
礦化后的牙菌斑會轉變為牙結石,多沉積在牙齦邊緣或牙縫處。初期呈乳白色團塊狀,質地堅硬。吸煙或飲茶可能使其染色變黃褐色。定期口腔檢查時采用齦上潔治術可去除,嚴重者需配合齦下刮治。長期存在可能造成牙周袋形成,導致牙齒松動。
3、釉質脫礦
牙齒釉質因酸性環境導致礦物質流失,表面出現白堊色斑塊。常見于長期飲用碳酸飲料或胃酸反流患者。早期可通過含氟漱口水促進再礦化,嚴重缺損需進行滲透樹脂修復。脫礦區域質地疏松,易進展為齲洞,需避免進食過冷過熱食物。

4、氟斑牙
牙齒發育期攝入過量氟化物導致釉質礦化異常,表現為對稱分布的云霧狀白斑。輕度僅影響美觀,重度可能出現釉質缺損。可通過微研磨聯合樹脂滲透改善外觀,嚴重者需貼面修復。日常應控制兒童氟攝入量,避免吞咽含氟牙膏。
5、齲齒初期
齲齒早期在釉質層形成白堊色脫礦區,隨病程發展逐漸變為黃褐色齲洞。好發于磨牙咬合面及鄰接面。發現白斑應及時進行窩溝封閉或充填治療,拖延可能導致牙髓炎。限制高糖飲食、使用含氟護牙素可降低發病風險。

保持每日兩次巴氏刷牙法清潔,配合牙線清理鄰面菌斑。每半年接受專業口腔檢查與潔治,發現異常白斑盡早干預。兒童需監督刷牙并控制甜食攝入,孕婦及正畸患者應加強口腔護理。避免用牙齒開瓶蓋等硬物咬合行為,運動時佩戴防護牙托預防外傷性釉質損傷。出現持續牙齒敏感或顏色改變需及時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