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靜脈高壓是指門靜脈系統(tǒng)壓力持續(xù)超過正常范圍,主要表現為脾腫大、腹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等癥狀。門靜脈高壓可能由肝硬化、門靜脈血栓、血吸蟲病等原因引起,需通過影像學檢查、內鏡檢查等方式確診。

1、脾腫大
門靜脈高壓導致脾臟血液回流受阻,引發(fā)充血性脾腫大。患者可能觸及左上腹腫塊,伴隨血小板減少等脾功能亢進表現。脾腫大程度與門靜脈壓力呈正相關,嚴重時需考慮脾切除手術。
2、腹水形成
門靜脈高壓使腹腔內臟血管床靜水壓增高,同時低蛋白血癥加重液體滲出。腹水常表現為腹部膨隆、移動性濁音陽性,可能伴隨臍疝或下肢水腫。治療需限制鈉鹽攝入并配合利尿藥物。
3、靜脈曲張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門靜脈高壓最危險的并發(fā)癥,曲張靜脈破裂可致致命性嘔血。內鏡檢查可見黏膜下迂曲擴張的靜脈,預防性套扎或硬化劑注射可降低出血風險。

4、側支循環(huán)開放
門體側支循環(huán)開放表現為腹壁靜脈曲張、痔瘡加重或直腸靜脈叢擴張。臍周靜脈擴張形成海蛇頭樣體征,直腸靜脈曲張可能導致便血。
5、肝功能異常
肝硬化引起的門靜脈高壓常伴隨黃疸、肝掌、蜘蛛痣等肝病體征。實驗室檢查可見轉氨酶升高、凝血功能異常,嚴重者出現肝性腦病等終末期表現。

門靜脈高壓患者應嚴格禁酒并避免粗糙硬質食物,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與內鏡評估靜脈曲張程度。低鹽高蛋白飲食有助于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適度運動可預防肌肉萎縮但需避免腹壓增高動作。出現嘔血或黑便等出血癥狀需立即就醫(yī),長期管理需針對原發(fā)病進行抗病毒、抗纖維化等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