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由消化內科或胃腸外科負責診療。該病屬于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典型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及腹痛,需根據病情階段選擇不同科室干預。

消化內科是首診科室,負責疾病確診與藥物方案制定。輕度至中度患者可通過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等氨基水楊酸制劑控制炎癥,中重度活動期需聯合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生物制劑如英夫利昔單抗適用于激素依賴或難治性病例。內科治療同時需進行營養評估,貧血患者需補充鐵劑,嚴重營養不良者需腸內營養支持。

胃腸外科參與手術決策,適用于出現大出血、腸穿孔、癌變等并發癥的患者。常見術式包括全結腸切除加回腸儲袋肛管吻合術、全結直腸切除加永久性回腸造口術。術前需多學科會診評估手術指征,術后需長期隨訪監測儲袋功能。
病情復雜者需多科室協作。合并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時需聯合肝膽科,兒童患者需兒科消化專科介入,妊娠期患者需產科共同管理。內鏡中心定期進行結腸鏡監測,病理科協助鑒別不典型增生。

疾病確診依賴結腸鏡檢查與黏膜活檢,需排除感染性腸炎、克羅恩病等。患者出現持續血便、體重下降或發熱時應及時就診,避免自行使用止瀉藥掩蓋病情。規范治療下多數患者可達到臨床緩解,但需終身隨訪監測癌變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