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傷后可通過清潔傷口、冷敷處理、藥物止痛、包扎固定、就醫檢查等方式應對。摔傷通常由地面濕滑、運動失衡、外力撞擊、骨質疏松、關節疾病等原因引起。
摔傷后若皮膚破損,需立即用生理鹽水或清水沖洗傷口,去除表面污物和細菌。避免使用酒精或碘酒直接刺激傷口,沖洗后用無菌紗布輕輕按壓止血。對于較深的傷口,沖洗后可使用醫用敷料覆蓋,防止二次感染。若傷口污染嚴重或存在異物殘留,建議盡快就醫處理。
摔傷后24小時內對腫脹部位進行冷敷,可使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患處,每次15-20分鐘,間隔1-2小時重復。冷敷能收縮血管減少出血,緩解疼痛和腫脹。注意避免冰塊直接接觸皮膚,防止凍傷。關節扭傷或肌肉拉傷時,冷敷同時需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
疼痛明顯時可遵醫囑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緩釋膠囊、對乙酰氨基酚片或雙氯芬酸鈉緩釋片。這些藥物可能引起胃腸不適,應避免空腹服用。皮膚完整無破損處可外用氟比洛芬凝膠貼膏或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但禁止用于開放性傷口。兒童、孕婦及肝腎功能不全者需謹慎用藥。
關節扭傷或疑似骨折時需用彈性繃帶加壓包扎,限制活動范圍。包扎力度以不影響遠端血液循環為宜,手指或腳趾應暴露觀察顏色變化。上肢損傷可用三角巾懸吊,下肢損傷建議使用支具固定。若出現肢體畸形、異常活動或骨擦感,提示可能存在骨折,須立即就醫。
出現持續劇烈疼痛、活動障礙、明顯腫脹淤青、意識模糊、嘔吐等癥狀時,需急診排除骨折或顱內損傷。老年人摔倒后即使無明顯外傷,也建議檢查骨密度排除骨質疏松性骨折。醫生可能通過X線、CT或MRI評估損傷程度,嚴重骨折需手術復位內固定,輕微骨裂可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療。
摔傷后恢復期間應保持均衡飲食,適當增加富含優質蛋白和維生素C的食物如雞蛋、魚肉、西藍花等促進組織修復。避免過早劇烈運動,根據恢復情況逐步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和肌力練習。日常注意居家防滑措施,穿防滑鞋具,浴室鋪設防滑墊,骨質疏松患者可遵醫囑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預防再次跌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