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炎可能由病原體感染、局部刺激、過敏反應、激素水平變化及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藥物治療、局部護理、消除誘因、調整生活方式及就醫治療等方式改善。

1、病原體感染:
細菌、真菌或病毒感染是外陰炎的常見病因。白色念珠菌感染導致霉菌性外陰炎,表現為外陰紅腫、豆腐渣樣分泌物;細菌性陰道病伴隨灰白色魚腥味分泌物;單純皰疹病毒可引起外陰皰疹。需通過分泌物檢測明確病原體,針對性使用抗真菌藥如克霉唑、抗生素如甲硝唑或抗病毒藥物。
2、局部刺激:
經血、尿液、化纖內褲摩擦或過度清潔會破壞外陰皮膚屏障。堿性肥皂、衛生巾過敏可引發接觸性皮炎,表現為瘙癢、灼痛。建議改用棉質內褲、清水清洗,避免使用含香料衛生產品。急性期可用3%硼酸溶液濕敷緩解癥狀。
3、過敏反應:

避孕套、洗滌劑或藥物如磺胺類可能誘發過敏性外陰炎。特征為突發性劇烈瘙癢、蕁麻疹樣皮疹。需立即停用致敏物質,口服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緩解癥狀,嚴重時需短期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
4、激素水平變化:
絕經后雌激素下降導致外陰萎縮性炎癥,表現為外陰干燥、性交痛。青春期前幼女因雌激素缺乏易患非特異性外陰炎。可局部應用雌激素軟膏如雌三醇改善黏膜狀態,同時補充維生素E增強皮膚抵抗力。
5、免疫力下降:
糖尿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HIV感染會降低局部防御能力。高血糖環境易繼發念珠菌感染,需嚴格控制血糖。建議增加蛋白質攝入,適當補充益生菌調節菌群平衡。

日常需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久坐和穿緊身褲。飲食上減少高糖、辛辣食物攝入,增加酸奶、蔓越莓等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選擇透氣純棉內褲并每日更換,洗滌時與其他衣物分開。出現持續瘙癢、潰瘍或異常分泌物時應及時婦科就診,避免自行濫用洗劑破壞微環境平衡。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監測血糖,絕經女性可進行盆底肌鍛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