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長水泡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誘因包括摩擦刺激、過敏反應、真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等。水泡初期表現為局部皮膚隆起,內含透明液體,可能伴隨瘙癢或灼熱感。

摩擦性水泡多因反復機械摩擦導致,如長時間使用工具或不合腳的鞋子壓迫。日常應減少局部摩擦,保持皮膚干燥,可選用無菌敷料保護。若水泡破裂,需用碘伏消毒預防感染。
接觸性皮炎引發的水泡通常與過敏原有關,如洗滌劑、金屬飾品或植物毒素。癥狀包括紅斑、密集小水泡及劇烈瘙癢。避免接觸致敏物質是關鍵,急性期可遵醫囑使用爐甘石洗劑或口服氯雷他定緩解癥狀。

真菌感染如手癬好發于指縫,表現為環狀脫屑伴小水泡,具有傳染性。確診需通過真菌鏡檢,治療常用聯苯芐唑乳膏或特比萘芬噴霧劑,療程需持續2-4周以防復發。
病毒感染引起的水泡如單純皰疹多成簇分布,伴有刺痛感。阿昔洛韋軟膏可抑制病毒復制,但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現反復發作。糖尿病患者出現水泡需警惕糖尿病性大皰病,應及時檢測血糖水平。

持續增大、化膿或伴隨發熱的水泡,提示可能繼發細菌感染,需就醫進行創面處理。特殊職業人群接觸化學制劑后突發水泡,應立即用流動清水沖洗15分鐘并急診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