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菌性陰道炎主要由陰道微生態失衡引起,常見誘因包括陰道菌群紊亂、免疫力下降、衛生習慣不良、激素水平變化及性傳播感染等。該病可通過藥物治療、生活方式調整及預防措施改善。

陰道菌群紊亂是核心發病機制。健康女性陰道內以乳酸桿菌為主導,當厭氧菌、加德納菌等條件致病菌過度繁殖時,會破壞酸性環境,引發灰白色稀薄分泌物并伴有魚腥味。這種情況需通過陰道微生態檢測確診,治療可選用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抗生素,配合乳酸菌制劑恢復菌群平衡。
免疫力下降會顯著增加感染風險。長期熬夜、壓力過大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時,陰道局部免疫屏障功能減弱,可能出現外陰瘙癢伴灼熱感。建議保證充足睡眠,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免疫調節劑。

不良衛生習慣是重要誘因。過度沖洗陰道、穿不透氣化纖內褲會破壞自凈作用,導致分泌物增多且黏稠。應改用棉質內褲,避免使用堿性洗液,經期勤換衛生巾。部分患者合并外陰濕疹時,可配合苦參洗劑局部熏洗。
激素水平波動直接影響陰道環境。妊娠期、絕經后雌激素降低會導致黏膜變薄,易受細菌侵襲,表現為性交痛或點滴出血。針對圍絕經期患者,可在婦科醫生評估后采用雌三醇軟膏局部治療。
性傳播感染需特別警惕。與細菌性陰道病相關的病原體如解脲支原體、人型支原體可通過性接觸傳播,常合并尿頻尿痛癥狀。確診后需性伴侶同治,治療期間避免無保護性行為。

當出現異常分泌物持續3天以上、伴有明顯異味或出血時,建議盡早就醫進行白帶常規檢查。孕婦及反復發作者需完善支原體培養及藥敏試驗,排除混合感染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