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胎盤植入需從孕前風險評估、孕期規范產檢及分娩方式選擇等多方面綜合干預。主要措施包括孕前婦科疾病治療、避免多次宮腔操作、規范超聲監測、合理選擇分娩方式、高危妊娠專業管理。

1、孕前婦科疾病治療
子宮內膜損傷是胎盤植入的重要誘因,孕前應積極治療子宮內膜炎、宮腔粘連等婦科疾病。存在子宮肌瘤、子宮畸形者需評估是否需要手術矯正。既往有剖宮產史的女性建議間隔18個月以上再妊娠,必要時進行宮腔鏡檢查評估瘢痕愈合情況。
2、避免多次宮腔操作
人工流產、清宮術等宮腔操作會損傷子宮內膜基底層,建議做好避孕措施減少非意愿妊娠。試管嬰兒治療中需控制胚胎移植次數,避免反復宮腔操作。宮腔鏡手術應選擇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減少內膜損傷概率。
3、規范超聲監測
孕期需按時進行超聲檢查,重點關注胎盤位置與子宮肌層分界。孕中期通過超聲篩查前置胎盤狀態,對胎盤覆蓋瘢痕部位者增加監測頻率。三維超聲和磁共振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胎盤植入跡象,必要時進行多學科會診。

4、合理選擇分娩方式
首次剖宮產需嚴格掌握指征,無醫學指征者建議陰道分娩。既往有子宮手術史者需評估瘢痕厚度,二次剖宮產建議在39周后進行。疑似胎盤植入者應在具備搶救條件的醫院分娩,由經驗豐富的團隊制定個體化手術方案。
5、高危妊娠專業管理
高齡孕婦、多胎妊娠、輔助生殖受孕等高風險人群應納入專案管理。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者需控制基礎疾病。孕晚期出現無痛性陰道流血需立即就醫,避免盲目保胎。有胎盤植入史者再次妊娠前需進行詳細評估。

預防胎盤植入需要貫穿孕前、孕期及分娩全程的系統管理。孕前3個月開始補充葉酸,孕期保持適度運動但避免劇烈活動,控制體重增長在合理范圍。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和鐵元素,定期監測血紅蛋白。出現異常宮縮或陰道流液需及時就診,分娩后按要求進行產后復查,尤其關注子宮復舊情況。建立健康檔案完整記錄妊娠經過,為后續生育提供參考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