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引起發燒可能與胃腸炎、細菌性痢疾、食物中毒、輪狀病毒感染、諾如病毒感染等原因有關。腹瀉伴隨發熱通常提示存在感染性病因,需結合其他癥狀綜合判斷。

1、胃腸炎
胃腸炎是腹瀉伴發熱最常見的原因,多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病毒性胃腸炎常見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表現為水樣便和低熱;細菌性胃腸炎常見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可出現黏液膿血便和高熱。治療需補充電解質,細菌感染時可使用蒙脫石散、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諾氟沙星等藥物。
2、細菌性痢疾
志賀菌感染導致的細菌性痢疾表現為腹痛、里急后重、膿血便,體溫可達39℃以上。嚴重者可出現中毒性休克,需及時使用左氧氟沙星、頭孢曲松、小檗堿等抗生素治療。患者需隔離處理,排泄物要嚴格消毒。
3、食物中毒
食用被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污染的食物后,2-6小時內會出現嘔吐、水樣瀉和中等程度發熱。通常病程自限,可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必要時使用洛哌丁胺止瀉。嚴重中毒需洗胃處理。

4、輪狀病毒感染
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特征為蛋花湯樣便,發熱多在38.5℃以下,常伴呼吸道癥狀。目前無特效抗病毒藥,以補液和對癥治療為主,可接種疫苗預防。需注意預防尿布疹和紅臀。
5、諾如病毒感染
諾如病毒暴發多見于集體單位,突發嘔吐、水瀉和低熱,病程約1-3天。治療重點為預防脫水,可適量飲用含糖電解質溶液。患者嘔吐物需用含氯消毒劑處理,避免氣溶膠傳播。

腹瀉伴發熱期間應選擇米湯、稀粥等低渣飲食,避免乳制品和高纖維食物。注意觀察尿量、精神狀態等脫水指征,嬰幼兒出現嗜睡、眼窩凹陷需立即就醫。恢復期可逐步添加蘋果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保持餐具消毒和手衛生。若發熱超過3天或出現血便、持續腹痛等預警癥狀,應及時進行糞便常規和血常規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