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變黑主要與炎癥后色素沉著、慢性炎癥刺激以及局部用藥反應等因素有關。常見原因包括炎癥后黑色素沉積、反復搔抓導致的表皮損傷、含激素藥膏的長期使用等。

炎癥后色素沉著是毛囊炎變黑的最常見機制。毛囊炎愈合過程中,炎癥刺激會激活黑色素細胞,導致酪氨酸酶活性增強,黑色素合成增加。這種色素沉著多呈現棕褐色,邊界清晰,常見于深膚色人群或反復發作的毛囊炎患者。
慢性炎癥刺激可導致局部代謝異常。長期未愈的毛囊炎會使皮膚處于持續低度炎癥狀態,引發真皮淺層含鐵血黃素沉積。這種情況多見于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深部毛囊炎,可能伴隨瘢痕形成。

不當用藥可能加重色素改變。部分患者自行使用強效糖皮質激素藥膏如糠酸莫米松,可能抑制局部膠原合成,導致皮膚萎縮變薄,使皮下血管網顯露形成暗沉外觀。某些含重金屬成分的外用藥也可能引發外源性色素沉著。
毛囊炎繼發感染可能造成顏色改變。當合并糠秕孢子菌感染時,病灶可能出現灰黑色鱗屑;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可能產生綠色膿液,混合血痂后呈現黑褐色。這種情況通常伴隨明顯滲出和異味。

特殊類型毛囊炎更易出現色素異常。脫發性毛囊炎愈后常遺留永久性色素沉著伴毛發脫落;須部假性毛囊炎反復發作可形成藍黑色炎性丘疹。這類患者建議盡早就醫進行細菌培養和病理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