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伴隨渾身發冷是機體對抗感染的常見反應。這種情況可通過物理降溫、藥物干預、補液支持、感染控制及休息調整等方式緩解。通常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免疫反應激活、體溫調節中樞紊亂、脫水或炎癥反應等因素引起。

物理降溫是基礎干預手段。用溫水擦拭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分布區有助于散熱,避免酒精擦浴或冰敷以免引起寒戰加重。兒童可選用退熱貼,成人建議保持室溫22-24℃并減少被褥覆蓋。
藥物干預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對乙酰氨基酚適用于多數人群,布洛芬具有抗炎作用,阿司匹林禁用于兒童。用藥需間隔4-6小時,24小時內不超過4次。持續高熱超過3天或體溫超過40℃需立即就醫。

補液支持能預防脫水并發癥。每小時飲用200-300毫升溫水或口服補液鹽,觀察尿液顏色應保持淡黃色。可適量飲用椰子水、稀釋果汁補充電解質,避免含咖啡因飲品加重脫水。
感染控制需明確病因。病毒性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細菌性感染可能需抗生素治療。若伴隨頸部僵硬、意識模糊、皮疹或呼吸困難等癥狀,提示可能存在腦膜炎、敗血癥等嚴重感染。

少數情況下需警惕非感染性發熱。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熱或藥物熱可能表現為持續低熱,血液系統疾病可出現高熱伴出血傾向。老年人與嬰幼兒出現嗜睡、拒食、尿量減少等表現時需急診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