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陽痿主要通過調理氣血、補腎固本、疏肝解郁等方法改善癥狀,常用方式包括中藥內服、針灸療法、推拿按摩、飲食調理及情志疏導。

1、中藥內服:
中醫認為陽痿與腎陽虛、肝郁氣滯、氣血不足等有關,常用方劑包括右歸丸、五子衍宗丸、逍遙散等。右歸丸適用于腎陽虛型陽痿,含附子、肉桂等溫補腎陽;五子衍宗丸側重補腎益精,含枸杞子、菟絲子等;逍遙散則針對肝郁氣滯型,以柴胡、白芍疏肝解郁。需由中醫師辨證施治,避免自行用藥。
2、針灸療法:
針灸通過刺激關元、腎俞、三陰交等穴位調節氣血運行。關元穴位于臍下三寸,可溫補腎陽;腎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能強健腎氣;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匯處,改善生殖功能。臨床常用溫針灸或電針,每周2-3次,10次為一療程。
3、推拿按摩:

通過點按命門、涌泉等穴位及腹部推拿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命門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按摩時可配合艾灸;涌泉穴在足底前1/3凹陷處,每日按壓100次有助引火歸元。另可沿任脈自上而下推揉小腹,改善盆腔氣血瘀滯。
4、飲食調理:
推薦食用羊肉、韭菜、核桃等溫補類食物。羊肉含左旋肉堿可改善微循環,搭配當歸生姜燉湯;韭菜辛溫入肝經,與蝦仁同炒;核桃富含鋅元素,每日30克為宜。忌食生冷油膩,避免損傷脾陽。
3、情志疏導:
肝主疏泄,長期焦慮抑郁可致宗筋弛縱。建議通過八段錦、冥想等舒緩情緒,練習"兩手托天理三焦"式調節氣機。伴侶應避免指責,建立良性溝通。嚴重者需配合心理咨詢。

中醫強調"治未病",日常需避免過度勞累及熬夜,23點前入睡有利肝膽排毒。適度練習站樁或太極拳,以腰為軸帶動全身氣機運轉。冬季可艾灸神闕穴增強陽氣,夏季避免貪涼飲冷。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者需同步控制原發病,定期復查肝腎功能。若調理3個月未改善,建議中西醫結合診療排除器質性病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