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積液通常由先天性鞘狀突未閉合、感染、外傷、腫瘤或淋巴系統異常等原因引起。鞘膜積液的發生主要有鞘狀突閉合不全、睪丸附睪炎癥、陰囊外傷、睪丸腫瘤、絲蟲病等因素。

1、鞘狀突閉合不全
先天性鞘狀突未閉合是兒童鞘膜積液的主要原因。胎兒時期鞘狀突應自然閉合,若未完全閉合會導致腹腔液體流入陰囊。這種情況多見于嬰幼兒,表現為陰囊無痛性腫大。輕度積液可能自行吸收,嚴重者需手術高位結扎鞘狀突。
2、睪丸附睪炎癥
睪丸炎或附睪炎可能繼發反應性鞘膜積液。病原體感染引發局部炎性滲出,常見于細菌性感染或結核感染。患者多伴有陰囊紅腫熱痛等癥狀。治療需針對原發感染使用抗生素,積液量多時可穿刺引流。
3、陰囊外傷
陰囊區域遭受撞擊或醫源性損傷可能破壞鞘膜淋巴回流。外傷導致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液滲出積聚。常見于運動傷害或手術后并發癥。急性期需冷敷制動,慢性頑固性積液需手術修復。

4、睪丸腫瘤
睪丸腫瘤壓迫或浸潤可能阻礙鞘膜淋巴循環。惡性腫瘤細胞分泌的炎性介質會增加鞘膜通透性。患者可能觸及睪丸質地改變。需通過超聲和腫瘤標志物排查,確診后需手術切除腫瘤并行病理檢查。
5、絲蟲病
絲蟲成蟲阻塞淋巴管可導致鞘膜乳糜積液。寄生蟲感染引發淋巴管炎和纖維化,屬于地方性流行病。患者可能伴有下肢象皮腫等表現。治療需用乙胺嗪驅蟲,嚴重者需鞘膜翻轉手術。

鞘膜積液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和陰囊部位受壓。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有助于預防感染性積液。急性期可抬高陰囊促進回流,飲食宜清淡并控制鈉鹽攝入。建議定期復查超聲監測積液變化,出現陰囊劇痛或迅速增大需立即就醫。兒童患者應觀察至2歲再決定是否手術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