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耳道疼痛可能由耵聹栓塞、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部外傷、神經性耳痛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清理耳道、抗感染治療、鎮痛藥物、物理治療、手術干預等方式緩解。
1.耵聹栓塞:耳垢堆積過多可能堵塞耳道,產生壓迫性疼痛,伴隨耳悶、聽力下降。使用碳酸氫鈉滴耳液軟化耵聹后,由醫生用專業器械清理。避免自行用棉簽掏耳,防止將耵聹推入更深部位。

2.外耳道炎:游泳或挖耳導致細菌感染,表現為耳道紅腫、灼熱痛。局部涂抹氧氟沙星滴耳液,配合口服頭孢克肟抗感染。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時可用防水耳塞防護。
3.中耳炎:感冒后病原體經咽鼓管逆行感染,出現搏動性耳痛伴耳鳴。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控制炎癥,鼻噴糠酸莫米松減輕咽鼓管水腫。急性期可熱敷耳周緩解疼痛。
4.耳部外傷:挖耳不慎或外力撞擊造成耳道皮膚破損。輕微損傷可用碘伏消毒后涂抹莫匹羅星軟膏。合并鼓膜穿孔需避免耳道進水,多數穿孔可自愈,較大穿孔需行鼓膜修補術。
5.神經性耳痛:三叉神經或舌咽神經受刺激引發放射性疼痛,呈針刺樣發作。口服卡馬西平調節神經傳導,配合維生素B12營養神經。急性發作期可采用超短波理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日常需避免頻繁掏耳,控制鼻炎和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飲食多攝入富含鋅的牡蠣、核桃促進耳部微循環,適度咀嚼口香糖幫助咽鼓管開放。耳痛持續超過48小時或伴隨眩暈、面癱需立即就診,排除聽神經瘤等占位性病變。游泳愛好者建議每季度進行耳內鏡檢查,及時發現潛在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