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戴久了耳朵蒙蒙的可能由外耳道受壓、耵聹栓塞、中耳氣壓失衡、噪聲性聽力損傷、外耳道炎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佩戴方式、清理耳道、減少使用時間、藥物治療、就醫檢查等方式緩解。

1、外耳道受壓
長時間佩戴耳機可能導致外耳道皮膚和軟骨持續受壓,局部血液循環受阻,產生悶脹感。建議選擇尺寸合適的耳塞,每佩戴30分鐘取下休息5分鐘,避免壓迫耳廓。頭戴式耳機可減輕對耳道的直接壓力,同時注意調整頭梁松緊度。
2、耵聹栓塞
耳機密閉環境可能將耳垢推入耳道深處形成栓塞,影響聲音傳導。表現為耳悶伴聽力下降,偶有耳鳴。切勿自行掏挖,可使用醫用生理鹽水軟化沖洗。若出現耳痛或眩暈,需耳鼻喉科醫生用專業器械取出,避免損傷鼓膜。
3、中耳氣壓失衡
密閉式耳機可能改變外耳道氣壓,影響鼓膜振動功能。常見于降噪耳機使用者,可能伴隨耳內堵塞感或輕微疼痛。可嘗試吞咽、打哈欠等動作調節壓力,必要時暫時改用開放式耳機。乘坐飛機或海拔變化時更需注意。

4、噪聲性聽力損傷
長期超過85分貝的音量會導致耳蝸毛細胞損傷,早期表現為耳悶和聽覺疲勞。建議遵循60-60原則:音量不超過設備最大值的60%,連續使用不超過60分鐘。出現高頻聽力下降或耳鳴持續時,需進行純音測聽檢查。
5、外耳道炎
耳機摩擦可能造成外耳道微小破損,細菌感染后引發炎癥。典型癥狀包括耳悶伴瘙癢、滲出物和疼痛。可遵醫囑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療,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洗澡時進水,復發患者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日常應注意耳機清潔消毒,每周用酒精棉片擦拭耳塞部分。飲食上增加富含維生素B族的全谷物和深綠色蔬菜,有助于維持耳神經功能。出現持續超過24小時的耳悶或伴隨眩暈、耳痛時,應及時進行耳內鏡和聲導抗檢查,排除突發性耳聾或中耳積液等疾病。兒童及青少年建議優先使用骨傳導耳機,控制單次使用時長在20分鐘以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