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內熱是中醫術語,指脾胃功能虛弱導致體內陰陽失衡,出現虛熱癥狀的病理狀態。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脾虛則運化無力,水濕停滯易化熱;同時氣血生化不足,陰液虧虛不能制陽,形成本虛標熱的復雜證候。

1、飲食失節:長期過食生冷、辛辣或暴飲暴食損傷脾陽,食物積滯郁而化熱。表現為口舌生瘡、脘腹脹滿,建議用山藥粥、蓮子羹等健脾消食,避免冰飲燒烤。
2、勞倦過度:思慮傷脾或體力透支耗傷氣血,陰不斂陽產生虛熱。常見低熱纏綿、手足心熱,需調節作息配合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運動。
3、情志失調:憂思氣結影響脾的升清功能,氣郁化火耗傷陰津。癥狀見煩躁失眠、口干咽燥,可飲用菊花枸杞茶,配合穴位按摩太沖、三陰交。
4、外感余熱:熱病后期余邪未清,或長期濕熱環境侵襲脾胃。多伴大便黏滯、舌苔黃膩,需清熱化濕,藥用黃連、黃芩配伍白術、茯苓等健脾藥物。
5、久病體弱:慢性疾病耗傷正氣,脾失健運致津液不能上承。典型表現為午后潮熱、消瘦乏力,治療需人參、黃芪補氣,配合麥冬、生地滋陰。

脾虛內熱的日常調理需注重飲食溫熱細軟,如南瓜小米粥、紅棗桂圓湯;運動選擇溫和的散步、瑜伽;避免熬夜及情緒波動,可定期艾灸足三里、中脘穴增強脾胃功能。癥狀持續或加重時應及時就醫,排除結核、甲亢等器質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