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治療常用藥物包括抗生素、滴耳液、解熱鎮痛藥、黏液促排劑和鼻用減充血劑。具體選擇需根據感染類型和癥狀嚴重程度決定。

1、抗生素:
細菌性中耳炎需使用抗生素,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克洛或阿奇霉素。兒童患者需根據體重調整劑量,療程通常7-10天。對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用藥期間可能出現胃腸道反應,需遵醫囑完成全程治療。
2、滴耳液: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適用于鼓膜完整的化膿性中耳炎。使用前需清潔外耳道,藥液溫度應接近體溫。合并鼓膜穿孔時禁用耳毒性藥物。滴藥后保持患耳朝上5分鐘,每日2-3次。
3、解熱鎮痛藥:

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緩解耳痛和發熱癥狀。兒童宜選用混懸劑型,成人可用片劑。用藥間隔不少于4-6小時,24小時內不超過4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需調整劑量。
4、黏液促排劑:
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或氨溴索可稀釋中耳積液,促進咽鼓管引流。適用于分泌性中耳炎,需配合鼻腔沖洗使用。可能出現輕微消化道不適,建議餐后服用。用藥期間需保持充足水分攝入。
3、減充血劑:
鹽酸羥甲唑啉鼻噴劑或偽麻黃堿可減輕鼻咽部腫脹,改善咽鼓管功能。連續使用不超過7天,避免反跳性充血。高血壓患者慎用含麻黃堿成分藥物,兒童需選擇專用劑型。

治療期間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急性期建議半流質飲食,多攝入維生素C含量高的果蔬如獼猴桃、橙子。恢復期可進行捏鼻鼓氣訓練促進咽鼓管開放。出現高熱不退、劇烈頭痛或面癱等并發癥時需立即就醫。預防復發應注意增強體質,及時治療鼻竇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嬰幼兒喂養時保持正確體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