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骨脫位手術后恢復時間約需3-6個月,具體取決于手術方式、康復訓練及個體差異,術后需分階段進行功能鍛煉、物理治療、藥物輔助、支具保護及定期復查。

1、急性期處理:
術后1-2周以傷口愈合和消腫為主,需抬高患肢并冰敷,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塞來昔布緩解疼痛,配合彈性繃帶固定減少關節(jié)積液,避免過早負重。
2、關節(jié)活動恢復:
術后2-6周逐步開始被動關節(jié)活動訓練,采用CPM機輔助膝關節(jié)屈伸,每日3次、每次20分鐘,同時進行踝泵運動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防止肌肉萎縮。

3、肌力強化階段:
術后6-12周重點增強股內側肌力量,通過直腿抬高、抗阻伸膝等訓練改善髕骨軌跡穩(wěn)定性,結合低頻電刺激治療促進神經肌肉控制能力恢復。
4、功能重建期:
術后3-6個月逐步恢復平衡與協(xié)調能力,進行單腿站立、迷您蹲等閉鏈運動,水中步行訓練可減輕關節(jié)負荷,避免跳躍或急轉動作以防再脫位。
5、長期康復管理:
術后6個月后需持續(xù)強化下肢肌群,定期評估髕骨穩(wěn)定性,存在復發(fā)性脫位風險者可考慮定制髕骨穩(wěn)定支具,每年復查MRI觀察軟骨修復情況。

康復期間需保持蛋白質攝入如雞胸肉、魚類促進組織修復,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增強骨強度,避免高糖飲食控制體重。術后4周內使用拐杖輔助行走,6周后逐漸過渡至全負重,游泳和騎固定自行車為推薦的低沖擊運動。出現(xiàn)關節(jié)紅腫熱痛或活動受限需及時復診,術后1年運動強度需根據復查結果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