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可通過物理降溫、藥物降溫、補充水分、調節室溫、適當休息等方式緩解。發熱是機體對感染或炎癥的正常防御反應,但體溫過高需及時干預。

1、物理降溫
使用溫水擦拭額頭、頸部、腋窩及腹股溝等大血管分布區域,通過水分蒸發帶走體表熱量。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可能引起寒戰或皮膚刺激。可配合退熱貼輔助降溫,但需避開眼周及黏膜部位。
2、藥物降溫
體溫超過38.5℃時可遵醫囑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熱鎮痛藥。這類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體溫設定點,但不可超量使用。兒童需選擇混懸液等劑型,用藥間隔至少4-6小時。
3、補充水分
發熱時呼吸和皮膚蒸發導致體液流失加快,每小時應飲用200-300毫升溫水或口服補液鹽。適量飲用淡鹽水、椰子水等可補充電解質,避免飲用含糖飲料加重脫水。觀察尿液顏色保持淡黃色為宜。

4、調節室溫
保持室內溫度在24-26℃之間,使用空調或風扇促進空氣流通,但避免冷風直吹。穿著純棉透氣衣物,根據體溫變化增減被褥。高熱寒戰期可暫時保暖,退熱期需減少覆蓋物散熱。
5、適當休息
發熱期間應臥床休息,減少能量消耗。保持每天8-10小時睡眠,避免劇烈活動加重心臟負擔。可進行輕度伸展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但出現頭暈、心悸等癥狀需立即停止。

發熱期間建議選擇粥類、湯面等易消化食物,適量補充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橙子、獼猴桃。避免油膩辛辣食物加重胃腸負擔。若持續高熱超過3天,或出現意識模糊、抽搐、皮疹等癥狀,須立即就醫排查腦炎、川崎病等嚴重疾病。退熱后仍應注意保暖,逐步恢復日常活動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