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鏡檢查是通過口腔或肛門插入內鏡,逐步觀察小腸黏膜的檢查方法,主要用于診斷小腸出血、腫瘤等疾病。操作過程主要有麻醉準備、進鏡觀察、病變處理、退鏡評估等步驟。

1、麻醉準備
患者通常采用靜脈麻醉確保無痛狀態,麻醉醫師會監測生命體征。檢查前需禁食6小時以上,必要時清潔腸道。醫生會評估患者心肺功能及藥物過敏史,簽署知情同意書。
2、進鏡觀察
經口進鏡時采用雙氣囊小腸鏡,通過交替充放氣囊推進鏡身;經肛進鏡則使用單氣囊或螺旋式小腸鏡。鏡身表面有潤滑劑減少摩擦,操作中通過注氣擴張腸腔,實時觀察黏膜色澤、血管紋理及有無潰瘍等病變。
3、病變處理
發現出血點可采用鈦夾夾閉或電凝止血,息肉可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可疑腫瘤需鉗取組織送病理檢查,狹窄部位可進行球囊擴張。所有操作均通過內鏡工作通道完成,無須開腹。

4、退鏡評估
退鏡時再次系統觀察全段小腸,記錄病變位置、大小及特征。必要時噴灑染色劑提高病變檢出率,對特殊標記部位拍攝視頻留存。檢查時間約1-3小時,取決于腸道走形復雜程度。
5、術后監護
檢查后需監測2小時防止麻醉并發癥,確認無腹痛、嘔血等異常方可進食流質。術后24小時內避免駕駛或高空作業,若出現劇烈腹痛、黑便需立即返院。病理報告通常3-5個工作日出結果。

小腸鏡檢查后建議24小時內進食米湯、藕粉等溫涼流食,逐步過渡到稀粥、面條等低纖維飲食。兩周內避免劇烈運動或重體力勞動,保持大便通暢以減少腸道刺激。定期復查隨訪對于明確診斷的患者尤為重要,如克羅恩病需每半年評估黏膜愈合情況。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腹痛、便血等預警癥狀,及時與主治醫生溝通檢查結果和后續治療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