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濕疹和痔瘡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肛周疾病,前者屬于皮膚炎癥,后者為血管病變。兩者在病因、癥狀及治療上存在顯著差異。
肛門濕疹主要由局部刺激或過敏反應引發。過度清潔、化學物質接觸可能破壞皮膚屏障功能,真菌或細菌感染會加重炎癥反應,精神緊張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典型表現為肛周皮膚潮紅、密集小丘疹、滲出及劇烈瘙癢,慢性期可能出現皮膚增厚、皸裂。治療以消除誘因為主,需避免搔抓和刺激性洗劑,局部可短期使用弱效糖皮質激素藥膏如氫化可的松乳膏,合并感染時需配合抗真菌藥酮康唑或抗生素莫匹羅星。

痔瘡是直腸下端靜脈叢病理性擴張形成的團塊。長期便秘、妊娠腹壓增高是主要誘因,久坐久站會加重靜脈回流障礙。內痔主要表現為無痛性便血和腫物脫出,外痔常伴肛門異物感和血栓性疼痛。輕度痔瘡可通過增加膳食纖維、溫水坐浴改善,急性發作期可使用復方角菜酸酯栓緩解癥狀,嚴重脫垂痔需考慮膠圈套扎或痔切除術。
從鑒別要點來看:濕疹瘙癢更突出且持續,痔瘡疼痛與排便相關;濕疹皮損邊界不清伴滲出,痔瘡為局限性的紫紅色團塊;濕疹治療側重抗炎止癢,痔瘡需改善循環障礙。當出現肛周不適持續不緩解、便血或腫物脫出時,建議及時至肛腸科就診,通過肛門鏡檢可明確診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