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呈現紅色通常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飲食影響如攝入紅心火龍果、甜菜等含天然色素的食品、劇烈運動后一過性血尿、月經污染等;病理性因素需警惕泌尿系統出血如尿路感染、結石、腎炎或腫瘤,或全身性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礙、溶血性貧血。

泌尿系統感染是血尿最常見的原因,可能與細菌入侵尿路上皮有關,通常伴隨尿頻、尿急、排尿灼痛。尿路結石引起的血尿多因結石移動劃傷黏膜,常突發腰部絞痛并向會陰部放射。腎小球腎炎患者可能出現洗肉水樣尿,伴隨眼瞼浮腫和血壓升高。腫瘤性血尿通常無痛且間歇性出現,需通過膀胱鏡或影像學進一步排查。

對于近期食用紅色食物或女性經期污染導致的紅色尿,停止相關飲食或經期結束后可自行恢復。病理性血尿需完善尿常規、泌尿系超聲等檢查,感染患者可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頭孢克肟;結石患者需根據大小選擇體外碎石或輸尿管鏡取石。若出現無痛性肉眼血尿或伴隨消瘦、骨痛等癥狀,建議盡早就診排除惡性腫瘤。

持續血尿超過24小時或伴隨發熱、少尿、水腫時,需立即就醫評估腎功能。老年患者突發血尿即使無癥狀也應完善腫瘤篩查。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飲水量,避免長時間憋尿及高草酸飲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