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的主要感染途徑包括呼吸道吸入結核分枝桿菌后經血行播散、飲用被結核桿菌污染的牛奶或食物、鄰近器官結核病灶直接蔓延等。腸結核通常由肺結核繼發感染引起,也可能因飲用未經消毒的帶菌牛奶或接觸開放性結核患者導致。

1、血行播散
肺結核患者咳出的帶菌飛沫被吸入后,結核分枝桿菌可經血液循環到達腸道。這種情況多見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或艾滋病患者。腸道黏膜下層淋巴組織豐富,成為結核桿菌易定植部位,形成結核性肉芽腫病變。
2、消化道攝入
飲用未經巴氏消毒的含牛型結核桿菌的牛奶或乳制品,或食用被結核患者污染的食品,均可導致原發性腸結核。這種傳播方式在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更為常見,可引發回盲部等腸段病變,伴隨腹痛腹瀉等癥狀。
3、鄰近蔓延
女性盆腔結核、泌尿系統結核等腹腔內結核病灶可直接侵犯腸管。輸卵管結核可蔓延至直腸形成直腸狹窄,腎結核可能累及十二指腸。這類感染多表現為腸管與周圍組織粘連,可能引發腸梗阻等并發癥。

4、淋巴擴散
腸系膜淋巴結結核可通過淋巴管逆向擴散至腸壁。常見于兒童原發性結核感染,表現為腸系膜淋巴結腫大伴腸壁增厚,可能形成潰瘍型或增生型腸結核,需通過腸鏡活檢確診。
5、醫源性感染
極少數情況下,肺結核患者吞咽含菌痰液可能導致消化道感染。氣管插管或胃鏡檢查時若消毒不徹底,也可能造成器械傳播,但發生概率極低。

預防腸結核需重視肺結核的規范治療,避免接觸開放性結核患者。日常應飲用消毒牛奶,保證食物清潔衛生。出現長期低熱、盜汗、腹痛腹瀉等癥狀時需及時就醫,腸結核患者需完成6-9個月抗結核治療,常用藥物包括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治療期間需加強營養支持,適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避免進食粗纖維食物刺激腸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