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長痔瘡可能由激素變化、飲食結構改變、久坐少動、分娩損傷、靜脈回流受阻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適度運動、溫水坐浴、藥物治療、手術干預等方式緩解。

1、激素變化:
哺乳期孕激素水平持續偏高,導致血管壁松弛和靜脈擴張,直腸靜脈叢充血加重。這種生理性改變可能持續至斷奶后,日常可通過提肛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每日3組每組15次。
2、飲食結構:
產后過度進補高蛋白低纖維飲食,哺乳期水分攝入不足,均會導致大便干結。建議每日攝入25克膳食纖維,食用火龍果、燕麥、奇亞籽等食物,保持2000毫升飲水量。

3、久坐少動:
哺乳姿勢長時間固定壓迫會陰部,缺乏運動減緩腸道蠕動。每小時應起身活動5分鐘,嘗試凱格爾運動或慢走,避免連續抱娃超過30分鐘。
4、分娩損傷:
自然分娩時盆底肌過度牽拉可能損傷靜脈瓣膜,與妊娠期子宮壓迫共同導致靜脈曲張。表現為排便后肛門腫物脫出,可配合地奧司明、邁之靈等靜脈活性藥物改善。
5、靜脈回流受阻:
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遺留的血管損傷,哺乳期腹壓增高加重淤血。當出現血栓性外痔時需就醫,必要時行痔切除術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

哺乳期痔瘡護理需注重飲食運動結合,增加芹菜、玉米等粗纖維攝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進行盆底肌訓練和散步;保持肛門清潔干燥,便后使用智能馬桶溫水沖洗;癥狀持續加重或出血時需及時至肛腸科就診,哺乳期用藥需嚴格遵醫囑。








